洪仲清臨床心理師:教小孩「需要」跟「想要」的不同
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,討論班上同學的手機。小六的孩子,班上就有同學拿iPhone 5S。我當然不知道,孩子是否誇大,但因為我實際看過一個國一學生,一邊跟我談話,一邊把玩我當時所知的最頂級的HTC手機,所以我不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現象。
說實在話,我對家長有點不高興。特別是那位拿著頂級手機的國一生,爸爸的職業,其實是藍領階級。就算是非常有錢的家庭,我也不認為錢應該這樣用。
物質等級上的突出,如果沒有基本以上程度的社交能力,其實對孩子不見得是好事。同學要借來看、借了又不想還、還了之後發現有損壞…,社交能力不佳的孩子,應對的方式不佳,可能造成自己的壓力,又讓人際關係受損。
然後,物質上的優越,也許輔助了心態上的優越,如果心理的成熟度沒有跟上來,那麼,當一個孩子的自信、自尊,建立在物質領域,那實在是害了孩子。看到物質較為缺乏的同儕,會不會憑對方的衣著配件就看不起人?
我想得多一點,頂級手機,是否表示會花更多的費用,上網與通話?此種使用金錢的方式,對孩子有益處嗎?
不是每個人,都有能力駕馭物質。給予過高的物質滿足,常造成人被物質控制,連大人都是如此,更何況是講到孩子?!
譬如,一個初入社會的普通上班族,扣掉必要的花用,可能要存一段時間,才買得起頂級手機。那麼,我尚未有工作能力,就已經有超越薪水許多的物質享受,會不會讓我沒什麼動力上班,領那一點點死薪水?
對兒童青少年來說,頂級手機算奢侈品,如果孩子努力地存零用錢,那也該跟父母討論用途。如果真要買,父母應試著限定奢侈品的花費,只能使用自己的零用錢,多多少少還有讓孩子學習財務規劃、延宕滿足的機會。如果是父母額外掏錢出來,那我擔心,把孩子的胃口養大了,不知道對誰有好處?如此,孩子是更容易學習到感恩,還是越不懂得感恩?
我認識一位年輕人,換了幾隻手機,從來都是父母出的錢。年輕人的父母對我說,年輕人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,連打工都不喜歡,言下之意頗為年輕人擔憂。
對我來說,一個成年人,該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,真要換手機,只要是自己努力賺來,就算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換幾隻都是自己的選擇。但是,難道做父母的,真的有必要如此出錢幫孩子換手機嗎?請孩子為自己非必須的物質欲望負責任,對成年子女來說,是過分的要求嗎?讓孩子有動機學習努力工作,這不是好時機嗎?
「需要」跟「想要」的分別,「價值」與「價格」的不同,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議題。從小就不是可以事事讓孩子滿足,物質與心理層面都不容易,因為我們大人的世界也無法如此。我們學會在心理層面給愛,那麼孩子在物質層面的需索,就不會那麼渴求。
非常非常少數,孩子的堅持度會高到危及生命,真的沒給他某樣東西,連飯都可以幾餐不吃,或者哭一整天,哭到喉嚨沙啞,缺氧、癲癇、心臟病…。這時候,就得要請教專業人員。
我認識有大人,心情煩躁就會想要買個東西,結果成了卡奴,怎麼努力賺,都只還得了利息。希望孩子能學到,在心理層面處理情緒,而不是藉由消費來讓自己平靜,因為那是惡性循環,越消費,長久來說,心理只會越不平靜。
賺多、做多、花多,這個社會上的主流價值,常造成更多壓力,而不是平靜。
留言列表